7月,一個畢業的季節,對于全國碳
市場建設來說,2022年的7月,是提交一周年建設成果的時刻。國家電投作為全球最大的光伏發電、新能源發電、可再生能源發電和清潔能源發電企業,清潔低碳已然成為國家電投鮮明的發展特色、產業底色,更是履行央企責任的政治本色。作為清潔能源企業的先行者和排頭兵,國家電投努力踐行碳達峰
碳中和戰略,全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積極參與
碳市場建設,提高
碳資產管理及低碳服務水平,創新綠色金融新價值,激發降碳
減排新活力,培育綠色權益新動能,發揮專業服務新優勢,努力構筑低碳發展新跑道,為全國碳市場建設提交了滿意的 “碳答卷”,為中國“3060”樹立央企新品牌,踐行央企責任。
碳資產管理和低碳服務能力正在成為“雙碳”時代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國家電投全面布局,緊緊圍繞國家“3060”目標,于2021年10月22日組建國家電投集團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充分發揮碳資產管理公司協同和牽引功能,以碳資產管理和低碳服務為兩大核心業務,統籌開展碳平臺管理、碳核算核查、
碳交易履約、碳資產開發、
碳金融資產管理、雙碳規劃咨詢、低碳技術服務、電碳協同、綠色供應鏈、
碳普惠平臺十大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全產業鏈協同發展的“2+4+10”碳業務版圖,打造碳資產管理與低碳服務的平臺與窗口,推動國家電投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戰略落地。
企業碳排放數據是碳市場發展的基石,國家電投高度重視,將其視為企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加強碳排放數據科學化、規范化、程序化管理,建立全國“首家”上線的集團化碳排放綜合管理系統,對集團公司碳排放數據統一管理。2022年6月,國家電投碳排放管理系統2.0版全面升級上線,建立碳排放數據質量保障體系,進一步拓展系統功能,實現對發電、電解鋁、
水泥和煤炭四個高耗能產業的碳排放數據進行動態監測、實時分析、及時預警;多維度數據統計及對比分析、配額盈虧測算及履約成本動態管理,通過數據價值挖掘,實現碳排放和碳資產的精準對標和決策輔助,構建集團公司統一的碳排放監測和碳達峰支持數據體系。
碳資產價值的挖掘者
國家電投統籌集團公司碳資產及賬戶管理,通過市場研判、嚴謹測算、超前規劃,制定高質量交易策略,運用多元化交易方式,有條不紊推進交易工作;充分利用碳市場抵消機制,為火電企業降低履約成本,為新能源企業增加減排收益,實現“降本增效”雙贏局面。首個履約周期,國家電投為78家重點排放單位超前完成履約任務,實現履約率100%,采購成本低于市場價格,實現履約成本最優。
同時,國家電投密切跟進碳金融市場動態,積極建立與各大銀行、券商、機構長期戰略合作關系,創建碳金融戰略合作新模式,搭建銀企融資橋梁,建立一體化碳金融平臺,協同金融專業機構,共同設計開發碳信托、
碳基金、碳資產證券化產品等碳金融行動方案,挖掘碳權資產屬性,充分發揮碳權資本運作優勢,打通碳資產管理、碳交易與碳金融等產業鏈。
雙碳規劃的開拓者
“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準確認識、統籌有序、系統科學地開展雙碳規劃,才能實現既定目標。國家電投早已為此做好準備,率先參與行業標準及市場
政策的研究,為多家單位開展了“雙碳”規劃研究,為實現低碳綠色轉型提供可行性方案,向大客戶提出低碳發展路徑建議。在中國人民銀行“
碳減排支持工具”政策出臺后,國家電投主動出擊,及時解讀,并與中電聯合作,研究制定
第三方核驗機構合格性認定標準,為下一步申請機構資質奠定基礎。并積極參與
電力、電解鋁、水泥等行業碳排放核算標準制定,開展綠色供應鏈研究,為大客戶提供綠電解決方案。
低碳行動的先行者
綠色低碳發展需要全民參與,國家電投致力于碳減排事業,為全民參與碳減排搭建了碳普惠平臺,通過碳普惠平臺建立朋友圈和生態圈,創新商業模式,進一步推進全社會低碳行動,探索鼓勵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
當“雙碳”時代遇見數字化時代,碰撞出了新的火花。國家電投建設的“低碳e點”碳普惠平臺于2021年8月25日“低碳日”上線,成為全國“首個”央企碳普惠平臺。2022年5月20日,“低碳e點”2.0版升級上線,從面向國家電投擴大到大客戶和社會公眾,引導用戶從衣、食、住、行、用等全方位踐行綠色低碳。國家電投碳普惠平臺的建立,旨在深入貫徹國家能源安全戰略和應對氣候變化措施要求,引導國家電投14萬名員踐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截至2022年5月,國家電投員工累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5238噸,以實際行動踐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利用數字化平臺的創新方式,呼吁社會各界踐行綠色低碳理念,匯集每個人的力量,讓更多的人參與到低碳生活中來。
隨著納入碳市場行業的逐步擴展,碳交易建設體系逐漸完善,國家電投將加快“綠動未來”的發展腳步,主動擔負起“我輩”的使命責任,以創新發展為引領,秉承“以‘綠色 低碳 智慧’能源創造美好未來”的發展愿景,打造碳資產管理及低碳服務的新業態、新模式,為全國碳市場提交更滿意的答卷,為實現國家“3060”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貢獻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