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ESG全球領導者峰會于2022年6月28至30日于線上舉行,本次峰會由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指導,新浪財經和中信出版(20.510, -0.07, -0.34%)集團聯合舉辦,峰會主題為“共促全球ESG發展,構建可持續未來”。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在“ESG助力30·60雙碳目標實現”環節發表主旨演講。
劉世錦在演講中談到,現實中會觀察到三種不同的減碳類型:第一種是“衰退型減碳”,第二種是“增效型減碳”, 第三種是“創新型減碳”。前兩種衰退型減碳和增效型減碳主要體現的是一種防御型戰略,而創新型減碳則是一種進攻進取型的戰略。
他指出,在過去比較長的一段時間,我們對進取型的戰略已經有認識和展望,但是我們的想法和做法基本上還是停留在防御性戰略。
對于“創新型減碳”,劉世錦介紹其幾個優點,首先,創新型減碳可以實現長時間內對傳統的高碳技術和產業的替代。其次,可以大幅度降低人類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成本,典型的案例就是光伏發電。此外,創新型減碳能產生更多的附加效用和福利,創造更多的消費者剩余。
比如最近新能源汽車的銷售相當火爆,最新的數據現在已經相當于整個汽車銷量的20%,這是超預期的。
“消費者為什么要買新能源汽車?不能說他不關注碳
減排,但是大部分消費者去買這個車直接的感受還是使用成本低、電子設備應用得手、舒適程度高、操控感覺與以往也大不相同,特別是自動駕駛的能力在逐步提升,也就是消費者在買這個車,大部分的優點可能是在減碳之外的,也就意味著當我們出于減碳的動機而生產新能源汽車的時候,它實際上產出了很多額外的超出我們預期的福利?!眲⑹厘\說。
因此,劉世錦指出,創新型減碳確實啟動和引領了遠超減碳預期的經濟社會發展的綠色化、數字化的轉型。所以,下一步要面臨的重要挑戰就是如何盡快地由防御型的碳戰略轉向進取型碳戰略。
不過,劉世錦也談到,創新型減碳確實也面臨著一些
問題、一些挑戰,一個突出的問題是缺少足夠的
市場激勵。
那么對于如何實現由防御型的碳戰略轉向進取型碳戰略,劉世錦表示有幾下幾點:
要建立一個全方位的支持綠色技術創新的增長型
碳匯市場。何為“增長型碳匯”?是指運用低碳、零碳和負碳技術,在獲取相同產出的情況之下與原有的高碳基準生產方式相比所減少或者抵消的
碳排放量。
第二,要形成一個區域自主減排責任體系。
可以借鑒國際上《巴黎協議》的原則,鼓勵各個地方的主動性,提出既合乎本地實際,又有一定挑戰性的減碳目標。與下一步國家陸續出臺的落實雙碳目標的1+n
政策相配合,形成省市區縣和開發區等層面的區域減排計劃和可追溯的減排責任要求。
第三,要加快碳核算、碳賬戶為重點的綠色微觀基礎制度建設。
建議在碳核算的起步階段,可以采取由上而下的辦法,先把基本情況摸清楚,然后下功夫普遍地建立碳賬戶,包括企業和其它機構的碳賬戶,有條件的地方也可以建立個人碳賬戶。
“在企業中間應該普遍地推廣ESG這樣一個評估,率先在上市公司和大型企業中形成穩定規范的ESG評估的披露制度。同時把更多的融資活動挪入綠色金融軌道,借助增長型碳匯開發多種類型的金融產品,從而為綠色技術創新提供切實有效的支持?!彼f。
最后,促進綠色創新既有技術創新,也有制度和政策創新?!翱梢栽趪翼攲釉O計的引導下,在有條件、有意愿的地方先做試點,給出一定的試錯探索空間,取得成功經驗后再逐步地完善提高,再推廣。這個應該說也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一條重要的成功的經驗,在當前綠色創新和轉型中仍具有現實意義?!眲⑹厘\指出。
以下為演講實錄:
劉世錦:尊敬的各位嘉賓,大家好!我今天想講這么一個題目,就是轉向進取型減碳戰略。
首先,講講減碳戰略問題。我們現在提出把雙碳的壓力怎么能夠轉化為經濟增長的動力,這是一個很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目標,但是這個目標的實現并不容易。我們講減碳,在現實中我們會觀察到三種不同的減碳類型。
第一種是“衰退型減碳”。什么叫衰退型減碳呢?就是減少生產,從而減少碳排放。生產的少了,排的就少了。這種情況應該說一般情況下不會發生,甚至大家會感覺到不可思議,但是在有些特殊情況下它還是會出現的。比如說像去年有的地區為了完成短期的
節能減排的目標,一度曾經出現過拉閘限電、停工停產這類情況,就是屬于這么一種衰退型的減碳。
第二種是“增效型減碳”。什么叫增效型減碳呢?就是通過提高碳的生產率,也就是說用同樣多的碳排放可以實現更多的產出,或者說同樣的產出,但是我使用了比較少的碳排放。我們平常講
節能減排、節約優先等等,大概相當于這種類型的減碳。
第三種是“創新型減碳”。什么叫做創新型減碳呢?就是通過創新形成新的技術工藝、方法等,在達到相同產出的情況之下實現低碳、零碳甚至是負的碳的排放。比如像風電、光伏、水電、生物質發電等等,這些都屬于可再生能源的發電。所以,如果我們用這一類的技術去替代原來的燃煤這種高碳的發電技術,就可以在實現相同產出,發同樣多電的前提之下減少碳排放。
剛才我講的是三種類型的減碳。應該說第一種類型“衰退式減碳”一般很少發生,它也是最為消極的。而增效型的減碳體現了一個積極導向,在技術落后、管理粗放的情況之下,我們提升能源和碳的生產率有很大的空間。但是這種減碳也有它的局限性,隨著技術和管理的進步,碳的生產率的提升會持續遞減,持續提高的空間是會收縮的。更重要的是這種增效型的減碳主要是局限于已有的技術和產業的框架內,即使有一些技術創新,主要也是一種所謂改進型的創新,而不是顛覆型的創新。我們這個碳的生產率可以達到很高的水平,但是你所用的資源仍然是高碳。比如說中國現在燃煤電廠能耗水平現在已經是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排放應該說相應也在下降,但是用煤發電這一點并沒有改變。
現在重點講講創新型減碳,創新型減碳是跳出已有的技術和產業圈子,它具備了一些新的特點。
1.創新型減碳可以實現長時間內對傳統的高碳技術和產業的替代。因為我們現在講綠色轉型,從根本上來講就是要換技術,用低碳、零碳甚至負碳的技術替代原有的高碳技術。所以,創新型減碳是要換技術。
2.創新由于它內在的沖動和不確定性,決定了人們不可能限定它的擴展邊界。比如說創新型的減碳能夠發展到什么程度?這個很難設想。我們舉個例子,如果將來可控核聚變能夠成功而且商業化以后,我們將來對可再生能源的認識可能比現在就為大為不同。
3.它可以大幅度降低人類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成本。因為創新是會帶來競爭,競爭以后價格會下降。我們會看到現在很多綠色的產品比一般的產品價格要高,稱之為綠色溢價,現在它已經變成負的了,典型的案例就是光伏發電。過去十年的時間,光伏發電的成本下降了大概80%、90%,現在已經低于燃煤發電的成本,而且有進一步下降的潛力。所以,我們講應對氣候變化,一個重要的挑戰就是成本高,成本沖擊。所以,創新帶來的成本下降可以極大地增強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信心和能力。
4.它能產生更多的附加效用和福利,創造更多的消費者剩余。舉個例子,比如最近新能源汽車的銷售相當火爆,最新的數據現在已經相當于整個汽車銷量的20%,這是超預期的。消費者為什么要買新能源汽車?不能說他不關注
碳減排,但是大部分消費者去買這個車直接的感受還是使用成本低、電子設備應用得手、舒適程度高、操控感覺與以往也大不相同,特別是自動駕駛的能力在逐步提升,也就是消費者在買這個車,大部分的優點可能是在減碳之外的,也就意味著當我們出于減碳的動機而生產新能源汽車的時候,它實際上產出了很多額外的超出我們預期的福利。
5.觸發和加速了能源等高碳行業的數字化進程。數字經濟應該說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另一種經濟形態,整個經濟社會現在正經歷著向數字經濟形態轉型。應該說即使沒有雙碳的壓力,能源、工業、
交通、建筑等等這些高碳領域也會進入數字化轉型。但是創新型的減碳是逼著、推著這些行業率先進入數字化轉型,而且很可能成為數字化轉型的領先者。
我把上面講的這幾條總結一下,創新型減碳確實啟動和引領了遠超減碳預期的經濟社會發展的綠色化、數字化的轉型。
剛才我講的三種類型的減碳,前兩種衰退型減碳和增效型減碳主要體現的是一種防御型戰略,而創新型減碳則是一種進攻進取型的戰略。應該承認在過去比較長的一段時間,我們對進取型的戰略已經有認識和展望,但是我們的想法和做法基本上還是停留在防御性戰略。所以,下一步我們面臨的一個很重要的挑戰就是如何盡快地由防御型的戰略轉向進取型戰略,要實現這么一個轉換。但是我們現在看看創新型減碳確實也面臨著一些問題、一些挑戰,一個突出的問題是缺少足夠的市場激勵。剛才我講了兩種不同的戰略,它體現在它的目標和政策上,更實際地是看它的激勵體系。
下邊我重點分析一下碳
排放權交易市場。因為對碳排放這種具有全球外部性的物體,我們不可能指望市場直接來發揮作用,首先是要有政府的介入,由政府來指導市場。各位也知道有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他是專門研究氣候問題,得的獎,叫諾德豪斯,還有英國的一個著名教授斯特恩,他們這些氣候變化經濟學的領軍者都很重視市場的作用,提出要給碳定價。具體的辦法就是配額+交易或者是征收碳稅,并且期待著這個碳排放權市場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看一下現實,不論是最早興起的歐洲
碳市場還是最近一段時間已經開始運作,而且在全球應該說規模最大的中國的碳排放權的市場,實際運行的狀況應該說不及預期的,目前規模還是比較小。
我們再仔細分析一下,為什么會出現這么一種狀況呢?還是存在著一些結構性的缺陷,我點出一些缺陷。
第一,比如它只有部分高排放行業和企業被納入了市場,目前只是
電力行業被納入了市場,與應該進入這個市場的范圍差得很遠。這樣不僅覆蓋面不夠,而且公平性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
第二,配額的初次分配基本上是免費發放,實際上我們發生交易只是所謂調節余缺,只是說誰減排以后節約出來那么一點碳排放的配額,然后才能夠出售,這個量比較小,處于調節余缺的位置。
第三,配額的分配過去是叫歷史法,以后轉為基準法,這是一個重要的進步。但是考慮到供給安全和穩定,現在把減排的規模實際上要擴大,把碳減排的速度加快,在很多情況之下還是有困難的。為什么?因為監管者有時很難區分,比如遇到問題到底是供給安全是實際存在,還是生產者的一種借口,如此等等。所以,在這種因素的影響之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價格發現以及相關的調節供求、促進創新等作用就會大打折扣。進一步來看,目前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主要是給防御型戰略服務的,因為目前進入這個市場主要是原有的這些能源的生產者。我們所期待的是他們能夠提高碳的生產率,通過節省下來的
碳配額出售而獲利。從市場的設計動機來講,它也期待生產者通過創新,采用新技術提供低碳或者零碳的產品。但是這里有一個現實的問題,原有的這些生產者往往存在著嚴重的路徑依賴,它缺少興趣,也缺少能力進行創新。剛才我講了即使創新,也是一種改進型的創新,很難有顛覆型的創新。而顛覆型創新,比如現在搞風電、光伏還有其它新能源,大部分都是過去圈子之外的。與此同時,為了防止高碳生產者通過購買碳匯放松自身節能減排的壓力,碳排放權市場對
ccer類型的碳匯交易規模設立了交易規模比重的限制,目前這個比重限定是5%。這個比重對整體市場結構應該說很難發生一個大的影響,這樣的話我們就會看到最有活力的創新型減碳,實際上難得到市場激勵的眷顧。
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我們要做一個轉變,由防御型戰略轉向進取型的戰略。我講一個三大支柱。我們實現雙碳目標,需要轉向創新型減灘,轉向進取型的戰略。到底怎么轉?我們可以吸收一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一個很有用的經驗,就是怎么處理好增量和存量的關系,對轉型成功是相當重要的。
其實我們改革開放以來很多新的東西都是走的一條道路,就是先有一個增量,它很小,但是它很有活力,然后它逐步地成長起來,它的比重逐步地擴大,甚至變成了主角。經過這么一個轉型的過程。中國能源的轉型,我們考慮是不是也必須走出一條增量優先、以新帶舊、極力創新、市場驅動的轉型之路,這就是進取型減碳戰略的一個主要的含義。我稍微講一下其中的經濟學的邏輯。
作為存量的傳統的高碳能源,盡管仍有一定的減碳的空間,但是它在潛力上具有累退性,越往后空間越小,而且難度在相應地加大,成本相應地在上升。
另外一方面,作為增量的低碳或者零碳新能源,隨著產量的擴大、技術改進、成本的下降是比較快的,部分產品的綠色溢價已經由正變負,我們從減碳的角度來講,一個辦法是我把老能源通過節能減排減少碳排放。另外一個辦法就是我搞新能源、新的技術。由于它的碳排放本來就少,是低碳甚至零碳,就替代老的生產,這樣減少同樣的碳排放,新能源、新技術減碳的成本優勢是逐漸增大的,這樣就會加快新能源比例轉換的進度。
進取型的減碳戰略就是穩住存量、保證能源供給穩定和安全的前提之下,把重心轉向更快地擴大增量,對能夠增加產出、促進增長的低碳、零碳和負碳技術提供強有力的激勵。當然這個激勵并不限于少數的措施,而應該是相互依存的三大支柱體系。
第一,我們要建立一個全方位的支持綠色技術創新的增長型碳匯市場。這里我們提出一個概念,叫增長型碳匯,是指運用低碳、零碳和負碳技術,在獲取相同產出的情況之下與原有的高碳基準生產方式相比所減少或者抵消的碳排放量。其實這種東西現在已經有了,而且有不少,比如說現在一種綠證,綠電發出來以后,它實際上是抵消了碳排放,有一個證明,就是這種類型,但是我們想把這個面擴得更寬一點,就是由相同功能的各種類型的技術和產品所抵消的碳排放量,我們稱它為增長型碳匯。增長型碳匯搞一個市場,它可以和已有的碳排放權的市場并存。已有的碳排放權的市場主要的任務是激勵存量減排,而增長型碳匯市場應該聚焦于激勵增量部分的技術創新。
第二個支柱,要形成一個區域自主減排責任體系。剛才我們講要推動創新型產品的發展,這里邊關鍵問題是要有市場需求。所以,增量優先的關鍵是要擴大對技術創新產品的市場需求,而這一點直接取決于我們現在減排責任體系的有效性。所以,我們建議是不是可以借鑒國際上《巴黎協議》的原則,鼓勵各個地方的主動性,提出既合乎本地實際,又有一定挑戰性的減碳目標。與下一步國家陸續出臺的落實雙碳目標的1+n政策相配合,形成省市區縣和開發區等層面的區域減排計劃和可追溯的減排責任要求。這個區域和企業要完成減排任務,既可以是自身直接減排,或者是生產增長型碳匯的產品,也可以通過市場交易購買增長型碳匯,大家可能就清楚了。我們為什么要建立這么一個責任體系?讓他們去買碳匯,這樣需求就有了,這樣的話減排責任體系就可以動員起來,持續地對綠色技術產品的需求,進而帶動增量擴大以新帶舊的轉型過程。
第三個支柱,要加快碳核算、碳賬戶為重點的綠色微觀基礎制度建設。無論是推進增長型碳匯市場建設還是完善減碳責任體系,前提是要有一個合格的碳核算基礎,而這恰恰是我們目前的一大短板。所以,我們建議在碳核算的起步階段,可以采取由上而下的辦法,這個辦法相對簡單一點,容易起步,先把基本情況摸清楚,然后下功夫普遍地建立碳賬戶,包括企業和其它機構的碳賬戶,有條件的地方也可以建立個人碳賬戶。在企業中間應該普遍地推廣ESG這樣一個評估,率先在上市公司和大型企業中形成穩定規范的ESG評估的披露制度。同時把更多的融資活動挪入綠色金融軌道,借助增長型碳匯開發多種類型的金融產品,從而為綠色技術創新提供切實有效的支持。
最后,促進綠色創新既有技術創新,也有制度和政策創新。剛才我們講的進取型減碳戰略的三支柱體系實際上就屬于制度政策創新,對我們綠色轉型中這些有創意的,特別是這些制度政策創新,有些可能短期之內看法不統一,有些看的不是那么準,還是可以在國家頂層設計的引導下,在有條件、有意愿的地方先做試點,給出一定的試錯探索空間,取得成功經驗后再逐步地完善提高,再推廣。這個應該說也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一條重要的成功的經驗,在當前綠色創新和轉型中仍具有現實意義。
謝謝大家!